“龙泉漱玉”历史古景重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

2023-04-08 21:03:43     来源:北京昌平

4月8日,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下,在市发改委、市文物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园林局、市水务局、市规自委等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支持下,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再现了元明时期白浮泉历史文化风貌,千年文脉绘出的水韵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绘就新画卷

千年运河源笑迎八方客


(相关资料图)

四月的昌平,风清气朗,春暖花开。走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元代建筑风格的牌楼,颇有韵味的历史建筑风格,让人梦回元朝。

开园第一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热闹不已,各路游客纷至沓来,美景、人气将公园渲染得分外美丽。有的游客在公园嬉戏、拍照,留下与美景相映成趣的美妙时刻;有的漫步在绿道,欣赏着迷人的风景,或是依偎在观景台,眺望远方;还有的市民在文物景观内打卡,了解大运河文化。

“公园的环境特别好,通过各种讲解和布置,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浮泉遗址,让更多的人来热爱咱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市民张先生说道。

据了解,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位于昌平区东沙河右岸,京密引水渠以北,东至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西至现状化庄路、南至规划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龙山北,总占地面积11.6公顷。

为了加强千年水源地的保护与传承,2021年10月15日,我区启动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改造提升工程,以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调,在完成都龙王庙、龙泉禅寺、九龙池及碑亭文物修缮基础上,增加长流惠泽、山水清音景点以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四处节点,重现大运河北源头“龙泉漱玉”历史盛景。

此外,公园内还修建了202层的“龙抬头”台阶,沿着“龙抬头”台阶下山,还可以路过“鹭影台”、聆泉处等节点,丰富游客的体验。

据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总规划范围63.16公顷,计划分三期实施首期11.6公顷已建成投用,是规划范围的核心区域。昌平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品质打造,最大程度保留白浮泉遗址自然风貌和生态景观,并进行了文物修缮和基础设施提升,使白浮泉重新涌流。

在开园仪式现场,《龙泉·鼓韵》鼓舞、《对话郭守敬》情景朗诵等精彩演出轮番上演,展现大运河文化,助力城市公共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浓郁。

此外,在龙泉禅寺广场还举办了大运河民俗市集,现场售卖昌平各景区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等,更有非遗项目展示,进一步展现昌平区和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据介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属于惠民景区,免费对广大市民开放,景区的开闭园时间是8:30-17:00,每天16:30停止入园。

(目前采取线上预约的方式,市民可在“昌平文旅集团”公众号上预约,每天2000人。)

市民可通过龙山南出入口游览运河源—龙泉禅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读泉圃—都龙王庙—鹭影台—聆泉处—白浮泉遗址等景观节点,了解京杭大运河引水段最北端的水利科技、漕运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园林文化。

公园文物景观

重现700余年历史风采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水源,是千年运河的水源承载地。其中白浮泉是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的源头,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13年公布白浮泉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开园,让文物景观重现700余年的历史风采。

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九龙池,记者看到,9个龙头须发皆现,惟妙惟肖,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泉涌摇荡,在春日里波光潋滟。

据大运河史专家、《中国水利史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蕃介绍,作为大运河的源头,1293年京杭大运河贯通,到今年正好730年,九龙池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坐标点,保护文物修旧如旧,让大家能够看到它真实的历史原点。“730年前,郭守敬在这里建设九龙池的建筑原封没动,虽然池子看着不大,但是它是标志性的,因为整个京杭运河的水源,经过730年,其他地方都已经改变了,很多河道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只有九龙池还是元朝的样子,所以这一遗址非常珍贵。”蔡蕃说道。

“2018年,我区就对白浮泉遗址进行了系统修缮,2022年又对九龙池进行了比较完整的修缮,其中对九龙池的防渗系统进行修缮以及对它的生态系统进行了重新构建,重现九龙池水花四溅、池水清澈的生态景观。”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道。

经过多年修缮,九龙池如今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龙泉漱玉”的景观,成为昌平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一张金名片。

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龙山之巅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为都龙王庙。不同于别的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此次公园开园后,都龙王庙正殿内的百年壁画也随之重放光彩。

据了解,壁画描绘了天气大旱,井水枯竭,老百姓找水的故事,2020年,由专业团队对都龙王庙45.97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修复工作,如今已经修复完成

据昌平文物专家、昌平博物馆原馆长邢军介绍,都龙王庙内的壁画和其他的壁画有所区别,“第一个特点是画风与其他的地方不太一样,它采取比较清新的画法,主要用墨色勾勒,用很淡的彩色来描绘,看起来不是那么沉重压抑,很清新。第二个特点是画的内容和其他寺庙的不一样,一般寺庙里的壁画内容,主角都是神灵们,但是这幅壁画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形象,很接地气。”邢军说,壁画原来用白石灰涂抹起来了,我区利用专业手法进行了修复,壁画的再现,对于市民了解都龙王庙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提高了都龙王庙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山顶的都龙王庙俯仰相望,便是龙泉禅寺,该寺历史悠久,至明代前期,基址尚存,曾于正统景泰年间进行过重新修缮和立碑,赐名“龙泉禅寺”。

“现在的龙泉禅寺,是80年代末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由于龙泉禅寺年久失修,存在构件残损、屋顶漏雨等情况,2021年,我区对龙泉禅寺进行修缮,更好地展示遗址内文物风采。”叶建伟说,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白浮泉遗址所蕴含的“水脉”“文脉”内涵,2022年,在龙泉禅寺内启动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历史文化展”展陈设计工作,突出源头特色,讲好源头故事,打造文化地标。

据了解,“大运河源头遗址历史文化展”共分为“大都初兴觅水源”“龙泉北导济漕运”“通惠舟楫壮帝都”3个主展厅,深度还原了郭守敬“白浮引水”工程等场景,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了“运河源头”的故事。

如今,公园复现历史景观,各历史景点“修旧如旧”,已完整地显现在世人的眼前,延续历史文脉,让世人感知历史温度。

大运河遗址“活”起来

文旅文创融出新风采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场所,也将成为昌平区乃至全市历史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昌平区在对文物景观进行修缮的同时,通过创新大运河文创产品、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大运河从岁月深处走来,步入崭新的新时代。

在龙泉禅寺内,增设了特色商业运营区“源上源”咖啡吧、“源上源”书吧现场还售卖“源上源”咖啡、茶及特色文创商品,满足游客观赏游憩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围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特色景观景点已经开发了文创笔记本、冰箱贴、龙抬头书签尺、钥匙扣、龙泉漱玉拼图等20余种文创产品“源上源”书吧集合了全球运河水利书籍,喜欢研究运河水利知识的市民,可以前来打卡。

“我们以开园为契机,在大运河历史文化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上,持续深挖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故事,通过文创产品来活化利用运河文化。”昌平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吴振平介绍,未来,昌平文旅集团还将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常态化举办大运河研学活动、白浮泉读书会、白浮泉论坛及一系列年度特色主题活动,通过创新业态、塑造品牌、丰富活动,打造大运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加快运河沿线跨区域联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据介绍,详细活动将在昌平文旅集团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想参与活动的市民,可以线上预约报名参加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运河源头文化”,公园还提供专业讲解服务,由专业讲解员为市民深度讲解展厅及景区各景点,让大运河历史文化深入人心。

推动公园二期建设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修建和开放,为京北人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也是对中国辉煌历史的尊崇和弘扬。如今,我区已开始对二期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推进。

据了解,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占地31.15公顷,主要包括凤山及化庄村拆迁区域,将呈现出“两区”“四景”“两区”指的是引水文化拓展区和凤山森林生态区,“四景”指的是探源春秋、乡居泉韵、芳甸秀野以及凤山畅远。

二期工程与一期相辅相成,我区坚持龙山凤山景观体系连续、运河源头白浮泉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展示的设计理念,用景观手法充分展现郭守敬的贡献以及大运河卓越的水利智慧,形成质朴、旷达、野趣、悠远的整体风貌,力争将白浮泉遗址建设成为集文物、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目前我区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的规划建设。为了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传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区将持续深入挖掘大运河源头的历史文化和文化故事,凝聚各方品牌,创新业态,丰富活动,打造大运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

明星

电影